close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的整體故事內容其實和我們現今都還會耳聞或聽聞的青少年犯罪事件沒有很大的差別,小說和電影對此類題材的著墨也非常多,而“凱文怎麼了”雖然也是敘述了一起雖然讓人震驚但對大部份人來說不是非常陌生的犯罪事件,但“凱文怎麼了”精彩的地方是用了全然不同的視角去看在全世界都存在的的典型的青少年犯罪的面貌。其實這部電影真正的主角也不是凱文,導演也不是真的要讓觀眾知道到說像這種類型的青少年犯罪的起因具體來說是甚麼,當筆者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也難免在想刺激凱文犯下殺人行徑的關鍵為何,但片中在敘述的方式上不會讓觀眾覺得有哪一個原因是真正的關鍵,我想這可能是導演的設計,就是希望能讓觀眾先拋棄想推測出凱文犯案動機的想法來看這部電影,透過“凱文怎麼了”,我們得已看到在案件發生時通常鮮少被注目的加害者的家屬和所處境所形成的緊蹦關係,在女主角艱難的和這個對自己敵對的環境應對時,這部電影不只是提供了一個另一種“詮釋”案件的方法,而是能以另一種大部份人都沒想到“視角”看案件本身的前與後續的影響,如果我們試著回想當這類震驚社會的重大刑案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時,我們在各類媒體不對的看到了聳動的標題和內容,媒體用各種方法來呈現出這些案件,然後我們的情緒和情感就因為這些不同的呈現結果而被牽動,而“凱文怎麼了”的敘事方式在告訴我們,我們以往看到這些事件的時候其實視野是很扁平以及去脈絡化的,在這些事件當中,兇手、受害者和家屬好像都只是“兇手”、“受害者”和“家屬”,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立體的“人”,這些人在案件發生後生活還是要繼續,而也因為媒體的效應,當事件的注目力降低時這些“兇手”、“受害者”和“家屬”好像就“死”在媒體中了,因為這些“人”可能通常被我們扁平化的看待成一個事件中的“角色”。透過導演刻意的沒有明示出凱文的犯罪動機,其實觀眾得以開始學習如何將視角做調整,大部份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得到這類案件的訊息都是被媒體整理和篩選過的,我們可能也被動的從這些被安排過得資訊來做出自己的判斷,但也忽略這種判斷的獨立性其實很有限,“凱文怎麼了”以生活化和沒有刻意的戲劇性的方式來講述這起案件的前頭,就因為敘述方式的中性,觀眾比較要更試圖找出和建立出自己的思考獨立性,因為無論是主角因為情緒失控而傷害凱文,還是凱文的孩童的不可預料行為,那些都不是和一般人的距離很遠的陌生經驗,觀眾就可以不在用以往和案件保持距離以及比較扁平的角度去思考自己對事件的各種判斷。

“凱文怎麼了”除了主角和凱文之外,還有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角色是主角的丈夫,這對夫妻之間有很有趣的對比,這對夫妻在筆者眼中其實就是兩種不同觀點的具體表現,上段文中筆者提到這部電影試圖用生活活化的方法來表現,如果說主角是代表著最真實和生活化的的象徵,主角的丈夫就是一種所謂的樣板的表現,她的一切作為都合乎一般大眾觀感中合情合理的老公和父親的樣板的表現,因此在主角眼中有時候這種所謂合乎情理反而是有點荒謬的,因為那是多麼的樣板又“合情合理”,觀眾在看這部片的時候應該會發現一件事,主角的丈夫的一切表現都是我們可以預料的到的,因為這種樣板的表現其實都深植在一般大眾的觀念中,因此我們有習慣了用這種角度來看這類案件的各個當事者,我們不只是把人扁平和去脈絡化,更讓他們變成了一種樣板,在回到主角的感受,畢竟人是立體的,情緒總是多變也難以預料的,主角丈夫的各種樣版式的反應其實都無法真正的解決各種人本身的問題,因為這種樣板面對各種問題都只能用我們習慣的和可以預料的方式去做出回應,因此雖然我們無法清楚說出凱文的犯案動機,筆者覺得其實主角的樣板丈夫和樣板父親也是案件發生背後的因素之一,看似盡責沒有缺失的丈夫和父親,其實反而是案件發生的“因素”,而另一個有趣的觀點是一般大眾在對這些案件試圖瞭解以及判斷時候,很容易用“責任”的角度切入而非比較中性的“因素”,因為當我們用“誰最該負起責任”的角度去理解時,通常比較容易只注意到比較明顯的因素,而非另一個可能影響力比較大的比較隱性的因素,在“凱文怎麼了”中主角對凱文說過氣話或是不小心傷害了凱文等都是很看似很明顯的因素,而主角的丈夫就是那另一個比較隱性但實際也有很大的影響力的因素,父親的慈祥和包容當然是好的,但在事件的外表下是否從來沒有真的碰到問題核心,而讓問題越加擴大?

就因為人是多變且立體的,無時無刻都有各種外力在人身上產生影響,因此如果我們習慣於有普遍的“合情合理”的邏輯來對案件做出理解和判斷,對於那些“活生生的人”反而是另一種荒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ckdin30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